【神传文化】为谁而学(下)

【明慧网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】(接上文)有了齐家的经验,扩而大之,就可以使一个国家,实现“治”了。这个治在这里不是动词“治理”的意思,而是“治平”的意思。也就是说在家能一碗水端平,在国家也能一碗水端平了。那就是将对父母的孝推及至对国君的忠,所以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自古就是相连的,叫“忠臣出于孝子之门”。将对亲人的慈悌恭敬之心推至同僚和上下级之间,这时,要摆的关系虽然从表面上看更多了,有君臣关系、同僚关系、名利关系,还有与百姓和邻国的关系,但实质上,万变不离其宗,这个“宗”就是自己,仍然是遇到矛盾看自己,解决矛盾不是从对方入手,看对方的不足,而是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、解决问题的心态是不是合乎于道德的真与善,所以孔子讲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以己心度人心,不给别人带来不善的影响,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,而是启迪对方的善念,打开对方的思维,所以传统文化讲“诚敬”、讲“温柔敦厚”,讲“教而化之”,那是站在自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、对方如何接受的角度讲的,这是解决人与人、人与事关系的最佳途径。

大家都是诚恳善意的对待别人和不同的观点意见,在执政的过程中,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,但是却不是为了产生矛盾,也不会激化矛盾,各部门各执其权、各掌其事,相互沟通,相互弥补,横向、纵向政令都是自然、畅通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所能的思考着,选择着,工作着,政治环境清明、和谐,这不就达到“平治”了吗?这就叫“垂拱而治”。一个真正能将国家治理好的人,不是自己忙的脚后跟直打后脑勺,在问题中解决问题,而是从问题中跳出来,看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。而社会问题的种种复杂表现,无不源自于人的善恶本性,所以圣哲之君都会把自己道德境界的提高作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,因为自己的道德境界越高,对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把握的越清晰、透彻,各种关系理的越顺,管理起来才能游刃有余,轻松自如。

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“无为而治”,就可以知道无为并不是无所做为,而是象庖丁解牛一样,不直接针对那些盘根错节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去运刀直剁,而是避开矛盾,循其整体的结构,在该下手的地方下手,该小心的地方小心,尽物之性,最后反而使所有的矛盾都迎刃而解。这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途径。真能达到这一点,这个人也就超越了国家的局限,因为他已经“目中有全牛”了嘛,整个国家制度、机构、运行方式、各级官吏、各个阶层,如何运作,如何达到目标等等已尽在眼底,所以他很自然的就向着包容整个天下的更高规律和境界升华了。

在这个境界中,他要摆的关系更加庞杂,他要使整个天下的万物都无不适性,无不自在。这个境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就称之为“天”、“神”或“道”的境界,而其人则被称为“圣人”,圣人履天道而行之。孔子曾感慨的说:“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天何言哉?”包有万物,化生群品,无处不在,却又难知难识。“道”所要摆的就是天下万物的关系,人不再是中心的位置。回过头来看一看,我们会发现,人的私心越大,他所包容的越小,而人的私心越小,他所包容的越大,完全没有了私心,他就与万物同化、与天地同在了,这也就是一个人的修炼过程和境界升华的过程。在“家”中,不能把个人和自己的利益摆在中心,而是要把自己摆在家之上,心中能盛进所有的家庭成员才能使家达到“齐平”;在“国”中,不能把家和自家的利益摆在中心,而要使自己的位置超越于国,要把各个阶层、所有百姓都放在心中,才能使国“治平”。执掌权力而为个人捞取利益,家“平”不了;身执国命而使社会利益向自家倾斜,国“治”不了。

那么,到了天下的境界,如果利益向人类自身倾斜,万物就会被人类无穷无尽的贪婪索求,弄的凋零不堪,难承重负,天下就“平”不了。所以在西周时,人们就已经知道人类的生产、繁衍要与自然环境的承付能力相适应,不能放纵人的欲望,为所欲为。所以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“和”,不仅是人与人之和,也是人与自然、与宇宙之和,那是多么洪大的境界啊!

孔子说: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!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!焕乎其有文章!”叹美尧为君主,能够按照天道规律来治理万民和万物,人们无法称颂他的功绩,因为他的功绩无所不在,无物不被,却没有象大禹治水那样可以说的出、看的见的具体的贡献,这就是“圣人无功”,而他却成就了万物与人类,使人类与万物不相侵夺,和平相处,各顺其性,整个世界多姿多彩,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。

一个人的学习如果是为了名利,那么功成名就之后,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学习动力了,因为他已经到达目的地了,剩下的不过是维持现状而已。他会很满足的陶醉在别人的羡慕和自己的享受之中。只是还有许多矛盾存在,他并没有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祥和。可是,他却不继续前行了。孔子、荀子都认为这样的学习是为别人而学,是半途而废。这个别人可以指人,也可以指外在的事物。但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学,那就学无止境了。

孔子给他的弟子讲了他一生的学习道路,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他是讲:我从十五岁有志于学习,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;到了三十岁的时候,我找到了自己观察事物的立足点、自己的信仰和要走的道路,并且经过了各种关系的考验,能够立的住了;到了四十岁的时候,我把事物的彼此关系和怎样能最好的解决这些关系,看的透彻而没有迷惑了;到了五十岁的时候,我看到了天道规律是怎样运转的,它在人类社会和万物中的体现是怎样的;到了六十岁的时候,我不再执著于自己对世界的体认和对天道规律的把握,而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过程和特点,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生命体会,因此听到任何人的见解和观点,我都觉得顺耳了;到了七十岁的时候,我已经与道溶为一体,所思所行无不在道中了。这才是中国传统的文化,是从种种复杂的关系中跳出来,折射的是能够整体看待一个家庭、一个国家、一个地球乃至一个宇宙的博大胸怀,这也就是古人一再述说的不断升华的道德境界。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了纯正的对神、对天道的信仰的文化,也是一个能够通过修炼自身、最终达到神的境界的修炼文化。

看了这篇文章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启发,你的学习是为谁而学、学什么清晰了吗?心胸越广,承载越多,你的意志才能坚强;目标高远,你才能避免急功近利,而走的更加稳健。有多大的心胸,做多大的事业,古人说:“宰相肚里能撑船。”那是说,做到宰相这个位置上,要有容纳百川的心胸度量,能知人,容人。说句笑话,如果你没有那么大的心胸和见识,把你搁到那个位置上,你可能干不了多久就会自动申请离职,硬撑下去,可别气出个好歹来,那多得不偿失啊。这才是真正的知识!